疫苗,是指为了预防、控制传染病的发生、流行,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预防性生物制品。
人类经过上万年的演化到今天,不是依靠自己的血肉之躯来应对自然界的风风雨雨,天冷了,不能只靠皮下脂肪御寒,穿上棉衣才能保暖。疫苗这个事同理。
国家把疫苗分为两种: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,也有称之为计划内疫苗和计划外疫苗。
简单的说:
-
一类疫苗/计划内疫苗是免费的,政府掏钱给接种
-
二类疫苗/计划外疫苗是自费的,自己掏腰包接种
然而这种分类在国人的语言环境下,给很多群众造成了一些误解。按照中国人的语言环境习惯,一类就是好的,就像一等品一样,至少是比二类好;计划内的就是必须的,而计划外的就是可有可无的。
在这种惯性思维下,一个更深的误解就产生了。一类疫苗是好的,要接种,二类就不用了吧?政府都说这是计划外的,没必要自掏腰包去接种。
国家的疫苗分类标准不是按照疫苗的重要程度来划分的,不是重要的疫苗就划为一类,不重要的就划为二类!
我国的疫苗划分标准是按照卫生财政投入的政策来定的。
简单说,我国是人口大国,需要接种疫苗的人群庞大,而卫生财政支出有想法却钱不够,无法把所有疫苗都做到全民免费接种。但是疫苗接种又是国家公共卫生重要的一个环节。所以卫生部门就做了一个折中方案:用有限的资金把一批价廉的疫苗挑选出来,国家买单纳入免费疫苗给全民接种,这类疫苗就叫做一类疫苗。
而对于另外的一些疫苗,虽然很好,然而价格太高,国家无力承担,所以从整体上衡量,这类价格较高的疫苗就被命名为二类疫苗,根据居民的经济条件投放市场。
话说到这还要强调一点。看了上面的内容,千万不要认为既然二类疫苗是贵的,贵的就是好的。自费/免费疫苗二者都是用来预防疾病的,没有谁比谁更重要一说。
毕竟相比于生病后的治疗费用,疫苗接种的费用还是很轻松的。
一类疫苗的接种流程
和二类疫苗具体有哪些?
目前,适龄儿童可免费接种的疫苗即一类疫苗为11种,包括卡介苗、脊髓灰质炎疫苗、乙肝疫苗、百白破疫苗、白破疫苗、麻风疫苗、麻腮风疫苗、A群流脑疫苗、A群C群流脑疫苗、乙脑疫苗、甲肝疫苗。接种后,预防的传染病可达12种,包括结核病、乙型病毒性肝炎、脊髓灰质炎、百日咳、白喉、破伤风、麻疹、风疹、流行性腮腺炎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、流行性乙型脑炎、甲型病毒性肝炎。
目前所使用的二类疫苗分为两种情况,一种是含一类疫苗成分的二类疫苗,比如进口乙肝疫苗、乙脑灭活疫苗、五联疫苗、甲乙肝疫苗、AC流脑结合疫苗等;另一种是其他二类疫苗,比如狂犬病疫苗、水痘疫苗、流感疫苗、13价和23价肺炎疫苗、EV71型灭活疫苗、轮状病毒疫苗、B型嗜血流感杆菌疫苗(HIB)、二价和四价HPV疫苗、伤寒疫苗、霍乱疫苗等。
流感疫苗为什么要每年接种?
因为流感病毒有“抗原漂移”变异的特性,即随着时间的流逝,病毒会有持续性的小变化。这种小变化是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。因此即便感染过流感的人,也仍可能再次感染新的病毒引起的流感。
根据我国《中国季节性流感疫苗应用技术指南(2010-2015)》和流感疫苗说明书,6月龄至3岁儿童首次接种需2针(间隔4周以上)才能达到有效保护。6~35月龄的儿童,以前打过流感疫苗的,第2年及以后每年只要1针。大于3岁的儿童和成人接种1次即可。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